
何謂“感同身受”,大意是:雖未自己經(jīng)歷過,但是像親身經(jīng)歷過一樣。
這里講一個我自己的故事。2009年7月看似很平常的一天,我接到父親的電話(我在外地工作),先是平常的噓寒問暖,后來聊到快掛電話的時候,父親似乎欲言又止,我感覺不太對勁,就問道:爸,是不是有什么事?他遲疑了一下說:沒有。他一這樣,我愈發(fā)的感覺有事,就繼續(xù)追問,最后終于告訴了一個能讓我瞬間奔潰的消息,我的外公去世了。我哭喊著要去訂機(jī)票回家,可父親說葬禮都已經(jīng)辦完了。我無力地癱坐在地上,大聲地哭喊,想象著回家再也看不見我慈愛的外公,我的情緒失控。那種痛徹心扉、無力感、絕望只有我自己才能體會。盡管父親在電話里勸說外公年事已高,遲早會離開我們,可是我的痛苦誰也無法體會。不能侍奉在老人身邊已是遺憾,可不能見到他老人家最后一面就是這一生的遺憾!現(xiàn)在寫這些文字時我依然眼角潮濕,幾近哽咽。然而,這樣的痛苦有人能感同身受嗎?
同樣,你的手不小心被小刀劃破了,你很疼,鮮血直流,旁邊有個人看見了,說:很疼吧?但是你若讓他描繪你此刻的痛感,他能描繪地出來嗎?
同樣的事情,你對我無法做到感同深受,我對你亦是如此。身邊人情緒低落,我們時常都會安慰對方說:我能理解你的心情。可我們往往搞錯了,“了解”和“理解”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感受。我們?yōu)槭裁磿r常感到孤獨,就是因為你對著別人叨叨說了一通,希望他能說幾句話,不用說太多,就那么幾句能說到你心坎里的話,然而你卻沒聽到。
人生已經(jīng)如此艱難,我們常常自顧不暇,誰有那么多精力去牽掛別人的不順意。所有的困難,悲傷,最終都要靠自己去應(yīng)對。時時掛在嘴邊,剛開始可能會博人同情,時間久了,不過變成了別人眼中喜歡抱怨的祥林嫂罷了。
“強(qiáng)者從來都是打掉牙往肚子里吞,哪怕后背被炸得血肉模糊,也要給觀眾一個意氣風(fēng)發(fā)的正面?!?
既然沒有人可以對你的痛真正的感同身受,何必還拿出來像獎狀一樣到處張貼呢?還不如自己吞下,默默的做個內(nèi)心強(qiáng)大的堅強(qiáng)的人。
同樣的,也沒有人真的在意你過得多好。
所以,人和人之間不存在所謂的感同身受,糖是甜的還是咸的,只有自己嘗過才知道。
責(zé)編:寧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