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帶孩子自駕游,路過蘭州,到蘭州時已是晚上九點多了。按照網(wǎng)上的攻略我們住到正寧路夜市附近,打算見識一下蘭州最有名的夜市一條街。才步行到正寧路夜市的路口,就被人潮嚇住,勉強向夜市里擠了50多米就放棄了,折返出來。人太多,“接踵摩肩”這個詞都不夠形容,我們好容易隨著人流挪出來,決定隨便找一家牛肉面館解決晚飯。
在夜市左拐200米左右吧,被一家小小的牛肉面店所吸引,擠在兩棟居民樓間的小店不足三十平米,店里大概就六、七張桌子。別看已經(jīng)是晚上快十點了,過道都被取面的人站滿,以至于連側(cè)身的余地都沒有。老板說暑期游客多,生意太好。
“師傅,一碗毛細清湯多蒜苗不要香菜!”聽著當?shù)厝耸炀毜貓笾?,我們也趕緊坐下來研究菜單。雖說西安的蘭州牛肉面店也不少,但聽說是以青海人開的居多,要吃正宗的蘭州牛大碗,還是得到蘭州來。我們一家三口要了菜單上最經(jīng)典的牛肉面,不到五分鐘的時間面就規(guī)規(guī)矩矩地端上來了。
面館是開放式的窗口,一邊交錢排隊等待,還可以一邊觀賞自己那碗牛肉面的誕生。有年輕的伙計負責揉面、分面團、然后揪出一面劑子,搓成粗條用兩手那么瀟灑地一甩,面團竟變成雙臂那么長,伙計動作太快,看得人眼花繚亂,在熟練的一抻一合中,面團一股變兩股、兩股變四股、四股變八股……拉面的伙計不但面抻的好,記性也好使,能迅速按收銀條上的要求抻出不同的粗細的面條。當最后抻的好的拉面在桌上一摔就迅速扔進沸騰的湯鍋。而煮面和撈面的是另一個人,年紀大一些,看上去就是老板本人,他一邊控制煮面的火候一邊撈面,速度掌控極為嚴格,只見他挽起袖子用手里的長筷子一手在鍋里畫圈一手端碗,眨眼間面條就落到了碗里。
面端上桌,我們一家已經(jīng)等不及了,筷子早就拿在手里了。淺黃色、粗細均勻的拉面盤在清湯里,碧綠的蒜苗、紅艷的辣油、飽滿的芝麻粒和薄薄的牛肉片浮在面上很是誘人。挑起一口面吃到嘴里,勁道爽滑,牛肉的香味包裹著面條,三下五除二,半碗面就下肚了,感覺一天自駕的舟車勞頓都煙消云散了。作為愛吃醋的我,那是一定要給面里加點醋的,吃完面酸辣的湯我也能喝個見底兒,伴著夏日夜晚的涼風,汗珠隨著肚里的熱辣爬上了額頭。
雖說牛肉面是蘭州人的早飯,但晚上這一碗面下肚,也讓我們幸福滿滿。牛肉面不但伴隨著蘭州人每日清晨熱騰騰的開始,也讓我們這些外地旅人結束了一天的疲勞,享受了暖心暖胃的美食。我們走的時候,老板也結束了一天的營業(yè)拉下了鋁合金的卷閘門,蓄滿能量的我們決定慢慢走回去消消食,沿途又買了當?shù)赜忻奶瘐幽滩?,很是好喝?/span>
路過蘭州,只住了一晚,但就這一頓牛肉面就讓我們看到了美食的另外一種打開方式,越簡單越不容易,這承接了很多蘭州文化和精神的牛大碗至今仍是蘭州人走到哪里都不會改變的記憶。當然,此行之后,也會是我們難忘的美食記憶。(進出口事業(yè)部 卜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