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要幸福,我們大概需要先放下對幸福的執(zhí)念。幸福對每個人來說都有不同的含義,自己舒服了、開心了,其實也就算幸福了。
“斷舍離”作為網(wǎng)紅詞語,在諸多領域都有著不同的含義,什么是幸福?“斷舍離”在此處,不是想著什么是幸福,而是反過來思考,什么東西對自己來講是不幸福。比如人常常會對自己應該去做選擇、去做決斷的事情無視、拒絕、或者逃避,因為人們有太多顧慮,放不下這個、放不下那個,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最需要”或是“迫切需要”,一旦從這個角度思考,并致力于將“不需要”的剔除出去,讓事情變得簡單,環(huán)境變得清爽,從外到內(nèi),都是一種釋然,“決斷”也就變得不再那么難了。
和自己喜歡的人、事、物生活在一起,這樣就達到了“斷”的境界。生活中或許每個人都會對別人所擁有的東西產(chǎn)生所謂的情緒,因為人類也是動物,只要不是獨處,就會有爭奪地盤的欲望。“斷舍離”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主角并不是他物,而是自己本身,不要做逃避現(xiàn)實的人,不要做執(zhí)著過去的人,更不要做擔憂未來的人。最愚蠢的人是用負面的情緒思考自己的生活,不愉快是最大的罪過,讓自己過得快活是讓一切變好的先決條件,我們很容易讓自己隨著別人的心情起伏波動,讓自己陷入別人的引力圈,通過實踐“斷舍離”,人們將清空雜念,營造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過簡單清爽的生活,享受自由舒適的人生。每次當你注意到自己的負面情緒,開始負面思考的時候,要能夠“斷”,斷的能力主要在于“觀”,這里的“觀”,是指觀察、體會,如果你可以及時觀察到自己的負面思考,你就已經(jīng)成功一半了,如果還能夠做到不理會自己的負面情緒,能夠把負面情緒向正面情緒引導,樂觀、積極、主動地去處理問題,這樣的人就成功的斷去了讓自己不幸福的思考模式。
斷舍離是生活的減法哲學,減去了多余的東西,認清自我,磨礪感知的本能;俯瞰力是心靈的加法哲學,了解深層需求,相信自我,堅定人生的信念;自在力是人生的乘法哲學,重獲生命的自立、自由與自在,解放自我,邁向人生的高境界。
了解自己,放下過去的自己,或許還能發(fā)掘出新的潛能。從加法生活轉(zhuǎn)向減法生活很重要,不知是心靈改變了行動,還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這或許就是一種動禪吧。肯定自己、相信自己,理清當下合適且必須的東西,留給自己足夠的空間,積蓄能量,自我完善,放棄執(zhí)念,找回正能量,精致地生活,不將就,不湊合,積極樂觀,用心過好每一天。(秦源項目公司 東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