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是燈火落幕后心靈的溫暖寄托,輕捧一掬家鄉(xiāng)潭水,映出的是單純質(zhì)樸的童真;家是代代相承后濃濃的血脈聯(lián)結(jié),輕撫家鄉(xiāng)的古老門窗,嗅到的是德賢貞淑的淳良家風。
家風家訓,是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一個主題。萬丈高樓始于基,家風是一個人價值觀的起點和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對于我而言,雖無耀眼顯赫的家世或成書成章的家訓,但父母的一言一行早已深刻地影響了我。
母親雖文化水平不高,卻很明事理。母親勤勞勇敢,豁達豪爽,助人為樂的品質(zhì)使我感受頗深。母親的一生,可以說是勞動的一生。她最大的熱情,便是都投入其中。以前在單位全力以赴爭當積極分子;在家里干家務(wù)精細地要求一塵不染,物件擺放整齊,一切井然有序。她最大的愛好是結(jié)交朋友。猶記得星空下的庭院,三五成群的好友在一起喝茶聊天;猶記得伴著夏夜的蟬鳴,母親利索地把手伸進冒著火的白酒里蘸一下幫朋友擦拭著腰肩,忙完了這個,又給另外一個人拔火罐,說是冬病夏治。母親傳承給我的是勤勞奮進的生活態(tài)度,是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的生活理念。
與母親這個愛說愛笑豪邁北方人相比,來自南方的父親就是很儒雅、很嚴謹。他說話做事總是不慌不忙,文質(zhì)彬彬的。我小時候淘氣闖禍,父親從未動手打過我,而是有條不紊地給我講道理。父親對子女的教育看的甚重,也強調(diào)知識的重要性。父親對于我的功課抓的比較緊,最記憶深刻的就是那條規(guī)定:“一星期只能周末看兩小時電視,其余時間多讀書”父親的理念使我認識到知識才是真正的財富,知識體系愈完整,人的眼界愈寬廣,世界也愈精彩。從父親這里,得到是對知識的仰慕與終身學習讀書的習慣。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習總書記自十八大以來多次強調(diào)家風,提出“小家”系“大家”,“國風之本在家風”,在新時代的今天,家風建設(shè)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shè)的微觀體現(xiàn),只有家風好,社會才能和諧,國家才能安定,民族才能興盛,正如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風是中華文化的縮影,也是文明的延續(xù),讓我的一代一代地把良好的家風傳承下去?。▋\公司 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