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國慶假期第一天,我?guī)е⒆踊剞r(nóng)村老房子看父親。自從成家以后,我多次邀請父親到自己身邊生活,但60多歲的老爺子都拒絕了,堅持守在那間生活了一輩子的老房子里,不知是為了守護一份回憶,還是一種念想。我拗不過父親,便把老房子裝修了一番,又陸陸續(xù)續(xù)添置了許多家電,倒也讓老房子增添了許多現(xiàn)代化氣息。
一家人圍坐在堂屋里觀看國慶閱兵,閱兵儀式的盛況讓家人動容,父親幾度感慨,現(xiàn)如今的生活相比他小時候時變化太大了。他突然起身,顫顫巍巍離座去了里屋,半天沒有出來。我進屋去瞧,見老人正坐在墻角那臺老式縫紉機邊上愣神。那臺老古董比我的年歲都要長很多,是上世紀五十年代爺爺托了好幾層關系買回來的,在那個經(jīng)濟落后、物質匱乏的年代,家里能有一臺這樣的縫紉機已經(jīng)是件很驕傲而且值得炫耀的一件事了,它承擔了我們一家6口人衣服的縫制工作,數(shù)不清的日子里奶奶都坐在縫紉機前縫縫補補,大孩子的衣服縫些個補丁便給小孩子繼續(xù)穿,曾經(jīng)從父親傳給二叔最后到小叔的一條褲子上大大小小被縫補了幾十個補丁,膝蓋的地方厚厚的補了好幾層??p紉機踏板“嘎吱嘎吱”的聲音回蕩在父親他們兄弟幾個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歲月,這樣的“嘎吱”聲承載了那段生活清貧、商品短缺的日子,承載了一家人于窮苦中相互扶持、苦中作樂的記憶。
父親見家人都圍進了里屋,又起身去柜子里翻騰了半天,拿出了一個頗有年歲的木盒子,盒子里藏著一些早已退出了歷史舞臺、我們只在博物館的展覽里見過的老物件,父親從里面找出一沓陳舊的票據(jù),在縫紉機上碼開:糧票、肉票、布票,花花綠綠,讓我們甚感好奇。父親一邊感嘆今日盛世美好,一邊講起那些被記憶漸漸塵封的票證時代。從1955年第一張糧票發(fā)行使用,便開啟了一段依票吃糧喝湯的歷史,這些糧票是那段特殊經(jīng)濟時期的見證。1993年以后,隨著市場經(jīng)濟體制的建立,糧價放開,糧食產(chǎn)量增加,糧票漸漸退出歷史舞臺,這些票證便只成為了承載父親記憶的憑證,也成為了我們這些年輕一輩再也感受不到的遙遠。
生在80年代的我們,總是難以理解父親明明有寬敞明亮的現(xiàn)代公寓可以居住卻仍堅持一個人住在老平房的執(zhí)拗,也難以想象父親那一輩一條褲子能補上幾十次仍然堅持穿著、只在逢年過節(jié)才能吃上一口肉的窘迫,也終歸沒有辦法親自回歸那段特殊的時期,歷史的車輪總在滾滾向前,新中國的成立、改革開放事業(yè)的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這些重大變革推動著我們不斷進步,中國共產(chǎn)黨帶著我們從歷史中走來、從苦難中走來,因為經(jīng)歷,所以難忘,所以珍惜。
父親對老平房的堅守歸根到底還是對那份艱苦樸素的執(zhí)念、對那份珍惜過去并珍惜當下的初心的執(zhí)念,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走到再美好的未來也不能丟棄曾經(jīng)的初心。國家強盛了,我們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了,但過得了苦日子的精神不能丟,憶苦思甜的習慣不能丟,守望初心使命的傳承不能丟。我想這是時代饋贈給父親那代人的精神財富,也是父親希望我們這些成長在新時代的孩子們能夠繼承和發(fā)揚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