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晨上班路過早市,每走幾步,就可以看到賣艾蒿的、賣粽子的、賣香包的,艾葉、粽子的清香味、香包的藥香味縈繞在鼻息間,哦,端午節(jié)又到了。
我是東北人,70年代隨父母支援大西北來到陜西。盡管落戶到陜西,但好多的生活習(xí)俗還是保留東北人的習(xí)俗。東北人過端午節(jié),都會熬上一鍋黃米飯。黃米,其實就是糜子去皮后的制成品,比小米顏色略深,顆粒略大。每到五月節(jié),東北人習(xí)慣稱端午節(jié)為五月節(jié),母親會提前準備好黃米,先把黃米和紅豇豆洗凈,然后浸泡在水中,一般要泡一晚上,黃米、豆子泡好后,先把豆子煮熟,然后再煮黃米。黃米要冷水入鍋,多加一些水,大火燒開后,加入熟豆子,小火熬煮,這是一個慢功夫活,煮的過程中要經(jīng)常用鍋鏟翻拌一下,否則會糊底。母親就一直守在爐子旁,時不時地翻一下,一直熬到黏糊糊的,就算煮好了,而母親也早已汗流滿面。
我喜歡在黃米飯里面加白糖和豬油,香香甜甜,回味無窮。由于一次做得多,吃剩的黃米飯下頓再吃時,母親會用油給我們炒一下,又是另一種口味了。一晃十幾年,再也沒有口福吃到母親熬的黃米飯了。
端午節(jié)吃粽子,是在娶嫂子進門后的事了。印象中,嫂子嫁進我們家前,家里端午節(jié)從沒吃過粽子。
嫂子是四川人,她說,他們那過端午節(jié)要吃粽子。80年代,在我們那個小縣城,端午節(jié)時街上就沒有賣粽子的。而對于粽子,也局限于書本上看到的文字。聽到嫂子說粽子如何如何的糯、如何如何的清香,我就心念念的想吃。五十多歲的母親也想著給孩子們弄點沒吃過的東西,就和嫂子學(xué)著包粽子。端午節(jié)前幾天,母親就開始張羅了,買江米,買粽葉,泡江米,泡紅棗、煮粽葉……提前一天就開始包粽子。初次包粽子,力度掌握不好,不是粽葉壞了,就是漏米了,可母親一點都不氣餒,仔細觀看嫂子的每一個動作,聽嫂子介紹,自己再細細琢磨,不斷嘗試,功夫不負有心人,母親終于可以包出像模像樣的粽子了,母親露出開心的笑容。包好粽子只是完成了一半,還有最后的煮粽子很關(guān)鍵,要一直看著鍋,火不能太大,時間不能太長,這樣容易把粽子煮過了。為了那一鍋粽子,為了能讓兒女吃上那糯糯的、香香的、甜甜的粽子,母親常常要熬半宿。就這樣,吃了十幾年母親包的粽子,而我這個笨女兒,到現(xiàn)在也沒能學(xué)會包粽子。
母親過世后,端午節(jié)時嫂子每每會給我這唯一的妹妹送上幾個自己包的粽子,吃著粽子,感受著親人的溫暖,思念著已逝的親人,品嘗著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思親之痛。
現(xiàn)在,粽子餡不局限于江米和紅棗,還有豆沙的、咸肉的,但不知是現(xiàn)在的東西沒有以前品質(zhì)好了,還是自己的口味發(fā)生了變化,總覺得現(xiàn)在的粽子沒有以前母親包的那么軟糯香甜滿嘴清香了。
又是一年端午日,懷念母親包的粽子,懷念母親煮的黃米飯,倍加思念勤勞一生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