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國家“三線建設(shè)”,現(xiàn)在的勞動者可能概念模糊,但始終有一群人對“三線建設(shè)”倍感親切,將“三線成果”切身體會,把“三線精神”印進血脈——這群人就是我們——當(dāng)年“三線”建設(shè)者的后輩,是出生在“職工醫(yī)院”、就讀于“子弟學(xué)?!钡摹暗V子弟”,是曾經(jīng)“家屬院”樓下三五成群的少年。
山區(qū),玩具,幼兒園
我爺爺是1972年響應(yīng)“三線建設(shè)”號召,從山東淄博來到陜西渭南,在離華縣縣城70公里的山區(qū),參加中國最大的鉬業(yè)生產(chǎn)基地金堆城建設(shè)工作。我聽爺爺說,那時候進山每天只有一趟長途車,他第一次來向人問路找車站,對方直接跟他說,“你就在這兒路口等著,啥時候看一群人跟著車跑,你趕緊跟上,那就是了?!边€真是這樣,爺爺搭上車到了金堆鎮(zhèn),幾年后把奶奶和孩子們都到了陜西,一家人因為“三線建設(shè)”在山區(qū)小鎮(zhèn)開始了新生活。
又過了幾年,爸爸、叔叔先后工作、成家。1986年我出生在“職工醫(yī)院”,跟著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叔叔姑姑先后住過自建房、棚戶區(qū),大概在三歲多的時候,由于單位效益好,分了相鄰的大、小兩套單元房,我們家終于開始住樓房了。爺爺奶奶帶著讀中學(xué)的姑姑住大套,爸媽帶著我住小套。每天爸媽上班前把還睡著的我抱給奶奶,直到我上幼兒園。
那時候礦區(qū)的幼兒園是單位發(fā)劵,老師阿姨也是單位職工,園里有好幾個戶外固定游樂設(shè)施,比如旋轉(zhuǎn)小飛機、蹺蹺板之類。不過我沒多大興趣與印象,因為幼兒園大門正對我家單元樓,我只要瞅見奶奶在樓上打開窗戶做家務(wù),我就從幼兒園翻門出來,溜回家看“蘇妲己”。每次看電視,奶奶還會給我準(zhǔn)備帶彩色奶油花的小圓餅干和溫水,吃飽喝足看夠電視,再趕爺爺下班接我前翻門溜回去。不為別的,爺爺會在接我的時候在樓下推車小攤上,給我買帶“小扇子”、“小耳環(huán)”的零食。
那時候家里只有我一個小孩子,叔叔在華縣分廠上班還沒娶嬸嬸,我得到了“團寵”待遇,別說各種零食,就是玩具我都有不少,各種毛絨玩具、塑料娃娃,甚至為了冷天打秋千,爺爺還專門用麻繩、隔熱板給我做了個秋千掛家里門框上,蕩的高了都快踢到冰箱。十塊錢一個呼啦圈,我第一次在俱樂部門口人堆里見到吵著要,爺爺也給我買。即使買了我也玩不了,“菜”到幼兒園組織比賽,我是唯一一個自帶裝備得“鴨蛋”的小朋友。
月餅,蛋糕,大商店
長輩對我近乎溺愛的寵,讓我在物質(zhì)上很少受到委屈,上學(xué)前班的時候我就是全校唯一一個穿Kappa不上體育課、不參加運動會的學(xué)生,可山區(qū)的偏僻從客觀上讓我償?shù)搅宋?。叢山里的小?zhèn)交通不便,運動鞋、會哭會笑的洋娃娃都是爸媽出差從西安給我買的,日常生活物品大家主要依賴“大商店”和“小賣部”?!靶≠u部”隔幾棟樓就要一個,一般是住在一樓的職工家屬將自己家臥室改建,賣油鹽醬醋小零食?!按笊痰辍笔菃挝辉O(shè)立,賣衣服、電器和點心糕餅。比較特殊的東西,大家都到這里買,比如月餅和生日蛋糕。
小時候,我很喜歡吃月餅,一般是中秋前一個月開始吃,吃到中秋就不要了。那時候月餅特別硬,酥香微甜的餅皮里,填滿冰糖、玫瑰絲與水晶餅的餡大同小異。所以我最喜歡的從來都不是餡,我總是把皮啃了,餡能吃多少是多少。至于生日蛋糕,我最渴望的是它的“顏值”,透明塑料罩里盛著“6寸”、“8寸”的蛋糕,硬蛋糕胚,膩奶油,用現(xiàn)在的口感看,無一是處,但那時候它在我眼里是真的很好看:粉色的花、紅色的字,還有一圈圈奶油彩帶、波浪,可吸引人了。我每年都渴望過生日、買蛋糕,直到有一年買回來底胚長“綠毛”的蛋糕,我就徹底把興趣轉(zhuǎn)移到西安興起的新式蛋糕,那種松軟蛋糕胚、清甜順滑奶油的蛋糕。
醫(yī)院,子校,轉(zhuǎn)學(xué)了
童年的貪吃帶給我的除了3歲就到西安補牙,就是6歲過敏。在學(xué)前班第一個寒假來臨前,我在子校門口被冰溜子滑了一跤,身上發(fā)生淤青下不去的情況。爸爸帶我去“職工醫(yī)院”,見年輕大夫扶著眼鏡翻書,猶猶豫豫的說“可能是過敏性紫癜”,一下子沒了信任感。他和媽媽帶著我連夜去了西安兒童醫(yī)院,確診食物過敏。此后,我就開始了半年住院,三年“忌口”的不嘴饞生活。
等好不容易回到學(xué)校上課,一年多后,爸媽又一起調(diào)動籌建西安分廠,我就跟著爺爺奶奶、姑姑生活,直到準(zhǔn)備上三年級時轉(zhuǎn)學(xué)西安。直到那時候,我才知道子校有多好:不會說方言的我,被欺負(fù),與男同學(xué)打架;沒有暖氣的教室,煤爐子有與沒有差別不大,凍的手指發(fā)癢;早讀太早,冬天星星還沒下去……
吃苦,珍惜,真懂了
雞湯文總說“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其實生活差不多就是這樣。當(dāng)我離開生活了八年的“三線建設(shè)”成果的礦區(qū)小鎮(zhèn),進入普通公辦學(xué)校,從環(huán)境條件的變化真對以前沒珍惜感到后悔。直到長大參加工作,來到另一個大山里,面對地上有坑,土里有跳蚤的基建期礦區(qū),我開始猜度爺爺年輕的時候是不是也這樣度過?然后,不再覺得苦,堅持下去,很快沒兩年困難就變成了不存在:美麗、整潔的礦區(qū)帶動曾經(jīng)落后周圍村鎮(zhèn)都熱鬧了起來。
我想,這就是“三線精神”,傳承在不知不覺,支撐在每時每刻。堅持下去,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