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中秋節(jié)經(jīng)過漫長的歷史演進,不再只是一個標志性的時間節(jié)點,其更像是一條精神紐帶將具有共同文化根脈的人們牢牢凝聚在一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節(jié)是家的節(jié)日,它飽含著親情團聚與溝通情感的訴求,無論是在外打拼的孩子,還是旅居海外的老人,總會在這一刻氤氳出最濃郁的鄉(xiāng)愁。
中秋的意境是溫馨浪漫的,有民間傳說的口口相傳,有卷帙浩繁的文字表達,有詩情畫意的場景再現(xiàn)。然而,在所有關于中秋的情感寄托中,“團圓”無疑是最濃墨重彩的一筆。無論是對家的思念還是對國的祝福,在這一刻,全體中華兒女對于團圓的期盼仿佛更為熾烈。這個秋天,家的節(jié)日恰逢國的生日,我們在歡度中秋的同時也將迎來新中國成立71周年。
我喜歡月亮,小時候聽媽媽給我講廣寒宮的故事,總會對嫦娥的魅力所傾心,同時也會暗暗為她的孤獨而落淚,所以時長呆呆的趴在窗前望向夜空,欣賞著這眾星之間的陰晴圓缺。慢慢長大之后,雖然已經(jīng)知道月亮上沒有嫦娥、也沒有廣寒宮。但是賞月的小癖好,卻始終伴隨著我。
那時總會奇怪,為什么月亮有時就如同一輪玉盤懸在空中,有時卻又好似一葉扁舟掛在星河之間。有一天晚上,我終于忍不住去問了母親,可是得到的卻是太陽擋住地球,亦或者地球擋住月亮之類奇奇怪怪的解釋。最后問的急了,媽媽對我說:“等你長大了,自然就會知道?!彼杂幸欢螘r間,我很希望自己快點長大,這樣就可以一探月亮變化之間的奧秘。但是時間久了,也就忘掉了這件事。
前兩天突然的一場雨水,將夏天的最后一絲氣息也從這座城市抹去,不知不覺間,這一年已經(jīng)過了大半。丹桂飄香、玉露生涼的季節(jié),即將迎來中秋節(jié)。今天下班以后回到宿舍,看著墻上的日歷,忽然發(fā)現(xiàn)十月一日居然剛好和中秋重合,心里不由生出幾分喜悅之感。小時候,我最喜歡的節(jié)日除去春節(jié),就是中秋了。因為我對于月亮那種莫名的情愫。中秋那幾日,可以吃到各式各樣的月餅,平日里因為母親的嚴加看管,所以很少能吃到甜食,而那幾天,也算可以盡情享受吧。而且那時每次到了中秋佳節(jié),母親的單位都會組織活動或者晚會,在娛樂活動比較少的年代,足以讓我們一堆小朋友開心好久了。
在中國人心目中,沒有月餅的中秋自然是不圓滿的,所以,不管是蘇式還是廣式,蓮蓉還是五仁,抑或是如今花樣百出的冰激凌或者茶葉月餅,中秋前就熱鬧隆重地登場,它其實不再是一種可藉以果腹的食物,而是中國人的集體鄉(xiāng)愁了。
還記得那應該是我剛剛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也是像現(xiàn)在一樣的秋天,那一年和今年一樣,恰逢國慶中秋相逢,所以在放假的前一天,街上節(jié)日的氣氛已經(jīng)很濃重了。走在街上,每個人臉上都洋溢這喜悅的笑容,三三兩兩的穿梭于各種小攤之前,一點沒有往日下班后倉促的表現(xiàn)。放學后,剛一到家中,就看到桌上擺放著大人買回來的月餅,各式各樣、琳瑯滿目,我趕忙把書包往沙發(fā)上一扔,就上前去挑選我最喜愛的蛋黃月餅。在窗前撕開月餅的包裝,看著橙黃的月餅、聞著其間散發(fā)出的美妙氣息,我輕輕的咬了一口上去,頓覺口齒留香,在消滅了整塊月餅后,仍覺得不太過癮,可是想著馬上就要吃飯,只能意猶未盡的托著下巴趴在窗前,看著窗外的皓月,大感滿足。而童年的中秋,就在這樣的童真與溫馨之中悄悄劃過。
上班之后,和父母漸漸地變得聚少離多,雖然童年時時常期盼著長大,但真的離開父母獨自生活后,卻更加依戀家的溫暖。昨晚給媽媽打電話時,聽到爸爸在旁邊說道:“妮子,放假你準備什么時候回來??!”不禁潸然淚下。原來越是長大,對團圓、對家的渴望就愈來愈濃,對父母的思念也越來越深。“爸、媽,九月三十號一下班,我就回去了?!薄昂煤茫〔患?,爸媽給你做好飯等著你!”掛掉電話,望向窗外的月亮,臨近十五,月亮一夜圓似一夜,我早已不像小時候一樣,好奇它的陰晴圓缺,也不會再扒在窗前看好久的月亮,更不會費盡心思去吃桌上擺放的一塊月餅,但是我對中秋的期盼,卻變得越來越濃。
中秋月更圓,家國情更濃。年幼時對于節(jié)日的喜愛更多來自于節(jié)日所賦予我們的快樂和溫情,但是長大后卻明白,這些快樂與溫情正是建立在中華民族的賡續(xù)奮斗之上,正是有祖國71年的篳路藍縷,我們方能在國泰民安中感受佳節(jié)的溫馨浪漫。在這個普天同慶的節(jié)日中,讓我們飽含深情的祈愿,愿每一個家庭都能在國家前進的步伐中,收獲更多幸福感;愿我們的國家能夠在風云激蕩中勇于立時代潮頭,創(chuàng)造下一個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