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關(guān)中的年夜飯里一定少不了蒸碗。年三十之前,蒸碗會早早做好,一碗一碗整齊地碼在陰涼處,等待著年的到來。
正月里走親戚吃飯,每家每戶也會在熱菜的最后端上蒸碗,一般都是雙數(shù),兩碗、四碗、六碗,甚至是八碗。再加上一大碗醪糟湯,白色的糯米沉在碗底,上面飄著幾粒紅色的枸杞,有時還會放些橘子瓣兒或是蘋果片兒,讓整個年都甜蜜起來。
蒸碗的種類很多,粉蒸肉、條子肉、四喜丸子、小酥肉、黃燜雞、八寶甜飯是最常見的。食材的選擇甜咸皆具、肉菜均有,滿滿的儀式感。看似簡單的蒸碗做起來其實(shí)挺麻煩的,各種做蒸碗的食材備好切好之后,基本都要經(jīng)過腌、炸、蒸等多道工序才能上桌。食材的碼放更是講究,肉菜的比例、顏色的搭配,各家有各家的特點(diǎn),但一般都是傳統(tǒng)對稱圖案的風(fēng)格,圖個圓圓滿滿。從蒸籠里取出蒸碗,一定要趁熱倒扣在盤子里才能上桌,肉湯汪而不濃、糯米甜而不膩,回味悠長、齒頰留香。
做蒸碗的碗也不是一般的碗,選用的都是淺口的粗瓷碗,價格實(shí)惠,便于蒸碗的熟制。講究的家里還要選擇碗底有黑釉的,托底兒時看著美觀,手感也較之單純的粗瓷更為細(xì)膩,有一種樸拙的美感。
兒時的我最愛幫母親做蒸碗了,尤愛八寶甜飯,從米袋里舀出平平一碗糯米,大概可以做出三至四碗甜飯。按說八寶飯需要八種配料,我家常放的有葡萄干、蜜棗、枸杞和切絲去核的陜北紅棗,為了美觀,有時候還會放些青紅絲做搭配。糯米要在鍋中煮至七八成熟,米芯欲熟未熟,此時的糯米蒸好后才會米香濃郁,略帶彈牙的口感。等米撈出瀝干后,我會趕緊把白糖灑在米里拌勻,再舀一勺雪白豬油趁熱攪拌,等甜度合適了,米粒也均勻的裹上豬油,油亮亮的像是那種米粒型的珍珠。那時候我就天真地想,要是能把這漂亮的米粒當(dāng)珍珠穿成項(xiàng)鏈戴在脖子上,我的夢里會不會也像八寶飯那么甜甜的。
“想啥呢?趕緊擺吧,等會還要上鍋蒸呢!”在母親的催促下,我將配料和糯米層層碼放在瓷碗中,壓實(shí)是最重要的工序,既能讓甜飯成型后更容易扣在盤子里,還能讓食材滿滿展現(xiàn)年的豐富和喜慶。
肉類的蒸碗我一般幫不上什么忙,土豆塊和肉都需要入油鍋油炸。等到各種蒸碗一一碼好食材,就可以入鍋了。母親拿出家里最大的蒸鍋,鍋里的水要放足,大火上汽后蒸上40分鐘,不著急取出來,等徹底涼透了,讓蒸碗的食材吸收滿滿的湯汁后,再包上塑料袋放入冰箱冷藏即可。吃的時候連碗再上鍋重新蒸透,找一個略深的盤子倒扣翻盤上桌。
小時候家里有一個大大的陽臺,關(guān)上門當(dāng)冷庫用。年跟前,陽臺上會堆滿各種年貨,一碗一碗的蒸碗整齊的碼在一起,既可以用來在正月里走親戚當(dāng)禮品贈送,更是用來招待親朋好友的必備硬菜。一個正月下來,各家各戶的年菜都能嘗上一遍,誰家的蒸碗最好吃,我們這些小朋友可是心里有數(shù),年還沒過完,就已經(jīng)期待下一年的美味了。
如今,人們工作繁忙,年輕人更是很少下廚準(zhǔn)備蒸碗。精明的商家推出抽真空的蒸碗禮盒包裝,隨吃隨熱,滿足了人們過年的需求,延續(xù)了滿滿的儀式感。是呀,年,怎能缺了蒸碗里濃濃的親情和熱騰騰的年味兒,一層一層的香味浸透,讓年更有年味兒。
新年臨近,年味兒漸濃,記憶里蒸碗又勾起了我的童年幸福和滿滿的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