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嫻熟的車技,敏銳的眼力對一個叉車司機來說是一項必備的技能,然而一個成熟的叉車司機也并非一日之功,成績的背后必須有吃苦耐勞和刻苦鉆研的基石一層層的鋪墊。
白凈細嫩的臉龐總是面帶微笑,性格沉穩(wěn),平易近人,初一看,沒人相信這是一名干著粗重活,奔波在礦區(qū)各料場的裝卸作業(yè)人員。然而工作認真耐心細致的他卻是大家公認的彬長物資第一叉車能手,他叫張紅秋,一名90后叉車司機。
叉車卸貨是個技術(shù)活,精準卸貨更是經(jīng)驗和實際操作的完美結(jié)合。剛開始登上叉車駕駛室的張紅秋,面對比日常家用車多出來的好幾個操縱桿,雖說有一定理論知識的支撐但是真正的操作起來心里還是有點犯嘀咕。操縱桿也不是那樣的聽使喚,起叉接近貨物時總是拿捏不準力度,磕碰物資時有發(fā)生,好不容易把叉子放到了貨物下,但是起叉抬物時,不是向左傾斜就是向右傾斜,晃晃悠悠勉強將貨物落地??粗敦洿_實讓人捏一把汗,面對大家質(zhì)疑眼光,張紅秋沒有放棄,他暗下決心:“既然選擇就不會輕易放棄,要么不干,要么就要做到最好”。借著這股子不服輸?shù)钠磩牛脴I(yè)余時間不斷學習叉車的機械動作原理,叉壁上捆鐵絲穿螺絲孔,反復(fù)的地嘗試操控手法和力度直至鐵絲毫無障礙的穿過螺絲孔。工作的時帶上筆記本,對每一樣貨物的卸車方法反復(fù)踹么,直到穩(wěn)穩(wěn)當當?shù)膶⒇浳锓胖玫街付ㄎ恢脼橹埂=?jīng)過不斷摸索和積累,逐步掌握了操縱的技巧,達到熟能生巧后,他通過眼觀定卸貨方案,憑借貨物的外觀和重量,就可以精準無誤的一叉將貨物轉(zhuǎn)運到卸點。
電機進入安裝點需經(jīng)過一道大門,然而電機的長度離左右門框僅有兩支的空隙,并且進入庫房還有一段小斜坡,負重前行,看看這樣的作業(yè)場景,連安裝師傅都在不斷的搖頭,這樣一個龐然大物是絕對不可能鉆過門洞到達安裝點的。但是我們的叉車師傅卻沒有放棄,通過實地勘察,來來回回的走了幾遍,張紅秋心里有了方案,上車起叉,給足油門,勻速前行。這看是不可能的事情,在他手里不足五分鐘就解決了,在場的人員無不豎起大拇指稱贊他的技術(shù)。
受疫情影響,貨物不便于進入廠區(qū)、機修作業(yè)對叉車的使用量與日俱增,而與此對應(yīng)的僅僅是一輛叉車一名司機,工作壓力著實增加了不少。早就做好了打持久戰(zhàn)的張紅秋面對困難沒有逃脫,更沒有“偷工減料”。這一登上叉車,除過吃飯和上廁所他就沒有休息過。站好自己的崗,守好自己的責,無論困難有多大,工作任務(wù)有多重,工作質(zhì)量堅決不能打折扣,一定要確保卸車轉(zhuǎn)運工作順利進行。他以身作則,在疫情面前,每天定時做好車身清潔工作,定期維保,噴灑消毒藥水;同時做好個人安全防護,戴好口罩、定時消毒并做好防疫登記工作。工作量增加人員不增加他主動給自己增加值班班次,在做好安全保障的基礎(chǔ)上,穩(wěn)步前進,將一件件看似不可能的工作,有條不紊的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