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將這份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載求學路,一路風雨泥濘,許多不容易。如夢一場,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團聚過… ”近日,中科院博士這份被網(wǎng)友稱為“現(xiàn)代版送東陽馬生序”的論文“致謝”,惹紅了很多人的眼眶。
以前讀余華的《活著》,覺得怎么會有人過得這么艱苦。直到前幾天,我看了這個故事,才發(fā)現(xiàn)真的有人如此艱難顛沛地活著。這是一個堪稱真實版“活著”的故事,值得每個身處低谷的人多讀幾遍。
致謝中,作者回顧了自己一路從小山村,拼命讀書走出來的苦難人生。寥寥數(shù)語,無論是降臨到他身上的厄運,還是面對命運始終不屈、豁達的態(tài)度,都讓無數(shù)人唏噓不已,他比誰都有理由抱怨命運的不公,但是他沒有。
他的人生之路,是在苦難和希望的交織中,一步一步走出來的。他耗盡心力爭取的本不過是稀松平常、別人唾手可得的東西。命運將他剝奪殆盡,貧窮讓人喪失意志,幸好在那些四處漏風的成長歲月里,讀書是最讓他開心的事情;在那些毫無尊嚴的艱難日子里,從主席臺領(lǐng)獎金、獎狀,是讓他唯一驕傲的事情。寒門學子的求學之路,不僅面臨著生活上的困頓,還承受著精神上的壓力與痛苦。一直盼著走出大山”的黃國平記不清自己有多少次因為現(xiàn)實的壓力覺得自己快撐不下去了,正是對讀書有篤定的文化信仰和價值追求,他才一次又一次地堅持“把書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就這樣,一路從小山村到縣城,從縣城到走到省城,再到走出大山,碩博連讀,完成學業(yè)。
命運輾轉(zhuǎn),有人求學道路輕松而順暢,有人則是艱辛而坎坷。實際上,博士黃國平只是一個縮影,在他的背后,還有太多像他一樣的寒門子弟,為了走的更遠,付出著比普通人更多的努力,也承受了普通人難以想象的艱辛與悲苦。在高等教育逐漸從精英化階段向大眾化、普及化階段過渡的今天,寒門貴子的貴并不體現(xiàn)于他們現(xiàn)在職位有多高、財富積累有多少,而在于他們身上擁有的寶貴的精神,沒有因為現(xiàn)實的擠壓心理失衡、迷失自我,沒有怨天尤人、指責命運、自暴自棄,而是始終葆有對生活的熱愛、對他人的善意和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向往與追求,哪怕身處困境也不滅理想、奮斗不移。
他說:“理想不偉大,只愿年過半百,歸來仍是少年,希望還有機會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不辜負這一生吃過的苦。最后如果還能做出點讓別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這輩子就賺了?!边@是直抵人心的生活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