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讀了《習近平關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論述摘編》一書,使我感受頗深。一個人成為什么樣的人和他的家庭,和他的家風息息相關。每個家庭的家風蘊含在父母的諄諄教誨里,體現在日常的一舉一動中,蘊藏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它是一種無聲的力量,是一種無言的教育,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潛移默化地讓中華民族許多美德代代相傳,延續(xù)至今。
家庭是人們開啟幸福生活、放飛人生夢想的起點。關于過去,零零星星的往事更多是從父母的口中知曉。父親家里比較清貧,父親和母親結婚后,只能憑自己的辛苦與勤勞維持家庭,為了給母親最好的生活,父親就開始做木匠,背著工具,走幾十里路到鄰村做工,他什么木匠活都干,而且干得絕對叫你贊不絕口。家里的衣柜、櫥柜、門等都是父親一點一滴辛苦雕刻出來的,耕田用的犁和耙,運莊稼肥料的農船,幾乎都是出自他之手,無論式樣還是牢靠程度都是一流,特別適合用。村里誰家建房了,也會叫上他,似乎用了他做的梁和柱,住著才舒服放心。孩子要結婚了,都會叫上他打家具,床、柜子、大桌子、小桌子、大椅子、小椅子、大板凳、小板凳什么都有,想得比主人還要周到。那些床上、柜子上、挑臺上、梳妝臺上、椅子上都有精美的雕刻,龍鳳呈祥等圖案栩栩如生,令人贊不絕口。親戚朋友看到了那些做工講究的家具都會詢問一下是誰的手藝,都會伸出大拇指夸獎一番。
除了木匠活,父親還修理鋼精鍋,給鄰居換個底子,也讓他們十分滿意,經濟方便。有空了,還幫著鄰居們修雨衣,修靴子,修涼鞋。有的人家斧頭鈍了,叫他磨一下,他會說:"你忙放在這里,過一會來拿。"大家越發(fā)覺得蹊蹺,父親什么都會,什么都精,而且服務態(tài)度還十分的好,從來沒有與誰臉紅脖子粗的爭吵過。
看著干活全身濕透的父親,母親很是心疼,但父親卻干勁十足:“從小,我父親就告訴我只要誠實做人,踏實做事,一家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慢慢干,總能過上好日子。”在家里最困難的時候,哪怕把口糧省給妻兒,他餓著肚子干活,也從來不占其他人一分錢便宜,靠著自己的雙手,把我們撫養(yǎng)成人。
在父親心中種下的誠信踏實的種子伴隨著他慢慢長大,從木匠、維修工后,父親轉行做了生意,開小賣部、賣飯、賣衣服、擺地攤什么都干,直到現在的糧油店。他一直堅守著薄利多銷、誠實守信的原則,40多年來,從未跟顧客起過一次矛盾糾紛,生意面積由原來的10平方米到現在的200平方米,雖然鎮(zhèn)上的開了好幾家同樣的店鋪,但當地及附近村民還是喜歡去父親的店里買東西,“買了幾十年了,就圖一個踏實,放心?!贝謇锶苏f。
父親是個堅強、樂觀的人,父親淡泊、平凡且清苦,即使父親受過很多的磨難,我一直讀不懂父親的這份堅強源自何處,直到現在。在家里大多數時間父親是沉默隨和的。沒有長輩的架子,沒有條條框框的約束,訓斥責罵更是從未有過,對我們更多的是寬厚慈愛。奇怪的是,當我們走進父親時,也會不自覺地板正起來,現在想來,多半是父親的言行舉止在不經意間對我們產生了耳濡目染的影響吧,他的精神財富足以讓我們受益終身。
我親眼見證了父母靠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造出的美好生活,父母從來不跟我們講大道理,但從他們身上,我們學到了只要踏實肯干,就能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道理。如今我參加工作已近十年,在這段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時間里,我經歷過背井離鄉(xiāng)的孤獨心酸,體會過工作應接不暇的煩躁焦慮,感受過迷茫無奈,但我始終保持著樂觀和堅韌,在反復打磨和不斷學習積累的路上,從容地應對工作和生活上的各種困難,竭盡所能地做好每一件事。
家風如春雨,潤物細無聲。回憶過去的點點滴滴,有循循善誘的說教;有以身作則的示范;有嚴厲的鞭策和督促,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平凡卻溫暖有力量。南宋詩人張道洽有詩云:“清白家風不染塵,冰霜氣骨玉精神?!蔽蚁胛壹业募绎L并非條條框框的家訓、家規(guī),而是潛移默化的言傳身教,是行走世間的底氣,是立世做人的風范。對我而言,傳承家風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中,保持善良寬厚,常懷感恩之心,并時常力所能及地施以援手。我將繼續(xù)在平凡的崗位上、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兢兢業(yè)業(yè)干好本職工作,用實際行動弘揚清風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