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中講:“勝人者力,自勝者強?!币馑际钦f戰(zhàn)勝別人的人只能說是有力量,而能夠戰(zhàn)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強大。我認為,戰(zhàn)勝自己,三種品質不可缺少。
遇事不怒。古語有云:“智慧人忍氣含怒?!比绻粋€人連自己的喜、怒、哀、樂都無法控制,那他也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讀過《三國演義》的人想必都知道張飛之死,經過我就不在此贅述,不知細節(jié)的人還可以再翻看一下原著,但張飛之死,的確給脾氣暴躁的人敲響了一記警鐘,這是不爭的事實。若遇事易怒,脾氣暴躁,不能自我克制,保持理智,極易招惹災禍,使自己陷入不幸。近些年,網絡中報道的類似事件典型者不乏其人,或害人害己,或自食其果,基本上沒有什么好的結果。如今,親子教育方方面面的話題也很多,有不少父母因輔導孩子暴怒致心臟病發(fā)作等類似的報道,且不說真假,單就方式方法來說,的確很不可取,解決不了問題不說,還搭上了健康,致使親子關系緊張,好處沒有一樣,弊端暴露一大堆。因而,遇事不怒,冷靜思考,保持理智,才是最好的修行。
對錯不辯。《道德經》中又說:“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币馑际巧屏?、有能力的人從不屑于與別人爭辯,那些愛與別人辯論的人大都不會有多大能力。對于福禍,我們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莫過于“塞翁失馬,焉知非?!保炭峙戮褪嵌?,事事不必非得辯出對錯,不懂你的人,解釋再多,也換不來理解,辯解再多,也求不來認同。面對他人的誤解和指責,與其爭辯,不如沉默。莊子曰:大辯不辯。如果你錯了,多說無益;如果你沒錯,事實自然水落石出。你也有過類似的體驗吧:和別人爭論之后,事后覺得自己沒發(fā)揮好,更是懊悔不已。一次爭吵,兩次傷害,白白做了一些無謂的消耗。真是得不償失。真心欣賞企業(yè)家馬斯克說的這句話“我現在不和人爭吵了,因為每個人只能在他的認知水準上去思考。以后有人說二加二等于十,我會說你真厲害,你完全正確!”這也讓我想到了曾經看到過的孔子與弟子顏回“三七二十一”的故事,孔子的這種精神就是寬容他人的典型。明知是對方無理,或者是對方錯了,卻不爭不斗反而認輸,雖然自己吃點小虧,但使別人不受大損。這種寬容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不輕易爭辯,是處事的智慧,更是做人的格局。
輸贏不爭。聽過一句話說,別人尊重你,不是因為你優(yōu)秀,而是因為他很優(yōu)秀。我深以為然。等到經歷人世風雨,我們才會知道在瑣碎的日子里,比起爭輸贏,尊重才能讓一段關系更為長久。有不少人羨慕歷史文人的舉案齊眉,殊不知所謂舉案齊眉的動人故事,不過是兩個人相互包容,在平淡流年中締造的溫馨光景。我曾無意間瀏覽過“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與妻子張允和的小故事,他們一個是著名的語言學家,一個是家境優(yōu)渥的大家閨秀,如此身份背景不同的兩個人,在生活中從不爭高下。要問他們幸?;橐鲩L久的秘訣,大抵就是瑣碎光陰中的妥協(xié)與尊重。面對得失,很多人爭來爭去,結果得不到好結果。而那些不爭的人,往往卻能有意外收獲,這一點,安徽桐城 “六尺巷”的故事,最是典范。電視劇《雍正王朝》里,鄔先生給四爺講的那個老爺子家產鑰匙歸屬的故事讓人幡然醒悟,原來不爭才是人生至境。人活到一定年歲,終會發(fā)現,世事紛紛擾擾,學會不爭,乃是一生的修行。
三種品質伴你在人生全場贏得內心安然,一生無恙,這,何嘗不是最大的勝利呢?我們總想跑贏人生,其實關鍵在于跑贏自己,超越自己,正如楊絳所說:“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只與自己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