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陽佳節(jié),敬老愛老,有人起航回歸家鄉(xiāng),與長輩共享天倫之樂;有人約兩三知己,共飲歡樂;也有人默默耕耘,登高望遠。即使是望向同一明月,不同生活狀態(tài)的人,自然會有不同的感受,幾家歡喜相聚,便會有幾家悵然離別,我們樂于相聚,也習(xí)慣別離。
讀書時很喜歡一句詩,“愿逐月華流照君”,那時,尚不能理解這種心情,即使仔細琢磨卻仍不解。直到后來,外出求學(xué),遠離了家人朋友,離開了那片我一直生活并熟悉的土地,來到了從沒了解過的省外,是一方嶄新的天地,這里有著我所不熟悉的生活習(xí)慣,我尚未熟識的同伴,連天空都是別樣的顏色。
猶記一個很亮很亮的夜晚,我懷著滿腹愁思,獨坐在宿舍陽臺,猛然間抬頭,望著天上的月亮,才發(fā)現(xiàn)中秋已過,重陽將至,而我身旁的父母已不再是昔日的陪伴,獨自一人,外出求學(xué),驀然記起這句“愿逐月華流照君”,悵然中又帶了些許歡喜慰藉,此時我才明白落寞與歡喜并不是彼此對立,人的心情原來是有語言無法描述的邊界,我原來是可以既欣喜又悲傷的。
多年過去,我不知何時,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在重陽佳節(jié)憶鄉(xiāng)親,登高望遠放空自己的習(xí)慣。重陽,寄托了古往今來人們對于長輩的感情,更表達了一個家庭的離合悲歡,見證了多少團聚與歡笑,也見證了多少游子離鄉(xiāng),婦人搗衣,孤影獨酌,也正因為如此,重陽佳節(jié),人們的情感會如春潮將至,涌上心頭。即使如今我們不必登高思念故人,但登高望遠依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仍是于悲緒中予人的慰藉。
總說當(dāng)代人失去了很多宣泄情感內(nèi)心的方式,不否認的確有人于歷史不斷前進中喪失了表露真心的能力,但其實我們很幸運能生活在科技時代,能夠相隔千里見相見之人,述說心事。我們的確很少如古時候的人一樣親手書寫祝福,因為現(xiàn)代科技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我們不必如古人一般魚雁傳書,點開視頻對話便可以看見家人朋友的音容面貌,但是這并不代表我們無法體會古人的心情,我們同樣害怕“漸行漸遠漸無書”,同樣渴望著與家人朋友相伴登高,同樣希望他鄉(xiāng)遇故知,聞鄉(xiāng)音。人類在某些情感上是相通的,而這種情感相通是穿越時間地點的,它可能表現(xiàn)形式并不一致,但它依然存在。
我們無法要求他人回到古時候紅葉傳書,對月傷孤影的日子,更加不能說因為幾乎沒有人親手寫信了而說佳節(jié)情誼淡薄,其實這些都是形式,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真心才是。若真的懷有“愿逐月華流照君”的心情,就算是簡短的視頻通話,也能感受情誼深重,若無這種心情,再有儀式感的形式也不過只是虛殼。如今我們喚醒人們對重陽節(jié)的熱情,不應(yīng)僅僅停留在對于佳節(jié)傳統(tǒng)形式上的喚回,而是要深度挖掘于形式之下人們對于情感的需求,于皮下見之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