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書桌上的書本,輕輕翻到昨天合上的那一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面小小的書簽—一個從爺爺那里就在使用著的,干枯著的蒲公英標(biāo)本。將書簽放在一旁,不由的就看到了書桌上擺放著著相框,相框中,一個小女孩,正在一位老者的懷中,坐在書桌之前,得意的笑著。
還記得那是我第一次被允許進入父親的書房,那天是我上小學(xué)二年級的第一天。在此之前,書房都是我被明令禁止進去的地方。用父親的話講,什么都不懂的小孩,把字認全就不錯了,現(xiàn)在進來,也只能搗亂。所以書房對我而言,也算是一個小小的“禁地”了,神秘而又神圣。
直到步入學(xué)堂后,我才第一次進到這間小小的書房。房子不大,除了書架和書桌外,便是一扇對著馬路的窗戶,每到下午,陽光總會準(zhǔn)時照進來,連同整個屋子,都有一種斑駁感覺。雖然房子不大,但是書卻很多,書幾乎都是爺爺那時候傳下來的,也有好多是爸爸之后買的。而我也是在這里第一次接觸到了唐詩宋詞,知曉了古往今來,窺得了寰宇星球。我打開的第一本書,卻是一本并不起眼的近現(xiàn)代史的書本。那本書只是離身高很矮的我很近,在打開書架上的那本書后,書本自動的便翻到了靠中的一頁,那里夾著一株已經(jīng)干枯的蒲公英,而那一頁的抬頭,是四個厚重的大字:1949。這是我第一次清楚地記住了這個數(shù)字,這一年,新中國成立。在這一頁的抬頭,是一張在過去這些年,我看過無數(shù)次的照片—照片中的天安門上,匯聚著中華近代歷史上各黨派和人民團體中所有最強的音符,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這一聲親切而又無比莊嚴的呼喊,中華民族從此走上了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道路。這是一場篳路藍縷的征程,也是一場手握百廢待興考卷的趕考。
我曾經(jīng)好奇過,為什么我們不遠千里來到了這座渭北的山城。從父親的口中,我了解到,如同千千萬萬老一輩的共產(chǎn)黨員一樣,爺爺和大伙一楊,將自己的青春歲月和滿腔熱忱潑灑在了這座渭北山城之中。而這股精神正是推動中華民族接續(xù)奮斗的魂魄。
也就是那天起,我的心中第一次有了一個概念,一個國家的概念,雖然模模糊糊,但是卻如同一個火苗一般,點燃了往后的道路。就這樣沒有過兩年,到了四年級時,在課本上我第一次學(xué)到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那一刻,我明白了之前總是縈繞與心的那股情愫,那股對于國家深切的感情。于是,當(dāng)我入黨,并且最終和爺爺一樣,成為了一位國企的職工后,在這片關(guān)中的土地上,爺爺身上的紅色血脈和我完成了傳承。從不知所措到從容應(yīng)對,從“書生氣”到“接地氣”,從“大喊口號”到“擼緊袖子”,這種傳承,終將筑起懷揣初心、腳踏實地、迎難而上的精神,將共產(chǎn)黨人的遠大理想和偉大事業(yè)深深扎根于“基層土壤”。
在青春的路上,我看到了更多共產(chǎn)黨員無怨無悔扎根基層、奉獻青春,抗震救災(zāi)、抗洪搶險、護林防火中不顧安危,勇敢“逆行”,讓我懂得了黨在任何時刻都是人民的堅強后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的真正涵義,這更加堅定了我永遠跟黨走的決心,也點燃了我為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努力奮斗、貢獻力量的火苗。從98抗洪,到抗擊非典,再到汶川地震,最終在抗擊新冠疫情中見證了在黨的領(lǐng)導(dǎo)下,14億人民實現(xiàn)了全面小康的盛舉。我們更加清楚,只有共產(chǎn)黨,只有新中國,才有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中國夢的今天,而哪怕只是一顆小小的螺絲釘,我也必然會牢牢鉆在祖國需要的地方,發(fā)揮著屬于自己的作用。
前些天,去參加侄子少先隊的入隊儀式,學(xué)校的操場之上,一張張稚嫩的小臉正擺出一副嚴肅的表情,胸前剛剛佩戴上的紅領(lǐng)巾鮮艷如火。伴隨著老師的一聲敬禮,一只只小手整齊的舉了起來,對著高高升起的五星紅旗,而這時,恰好一整微風(fēng)吹過,一株小小的蒲公英從紅旗之前飛過,飛向蔚藍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