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家廚臺墻角處,終年倚著一根不到一米長的搟面杖,它記錄著家里的人世間故事。由于歲月的消磨,它也顯示出幾份滄桑,那上面依然粘著斑斑點點的面點,這些暗暗地記錄著它經(jīng)歷的歲月和長輩們流逝的歲月。
婆婆的的家鄉(xiāng)坐落在“文史之鄉(xiāng)”、“司馬遷故里”——韓城。黃河從她自小生長的地方蜿蜒流過,可以說也是個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好地方。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大多喜歡吃面食,饸絡(luò)、糊卜、餛飩、菜卷等,而我婆婆最喜歡的卻是手搟面,純手工制作,面條瓷實、勁道,在那個經(jīng)濟(jì)十分貧乏的年月,可不是天天都能吃到的主食。陜西人總結(jié)生活里的小確幸常說“一碗燃面,喜氣洋洋”。希望每天能品嘗到,也人人都愛吃,無論天涯海角,游走哪里,對它頗有一絲難忘的懷念。可以說,它就是家鄉(xiāng)的味道。
在我兒時的印象里,面條最喜歡的是生病時媽媽煮的那一碗龍須面。而現(xiàn)在,在我們的家庭里,面條必須是婆婆親手制作的。記得剛有孩子那段時間,想買點現(xiàn)成面條,隨吃隨煮,婆婆斬釘截鐵的說“那怎么行,面條必須是家里搟的才好吃!”后來我發(fā)現(xiàn),搟杖每天都會在案板上滾來滾去的,行使著它特有的職責(zé),成了家里一日三餐最受歡迎的物具了。油餅、菜卷、餛飩、紅甜面在它的身下,變成了慰人心藉的舌尖和心里的滿足感。
記得那次帶著兩三歲的孩子逛韓城古城,到了傍晚時分,太陽即將隱退,滿街懸掛的大紅燈籠把整個城市的喜慶點亮。屋脊上昏黃的燈恰到好處地點撥,不僅讓古城變得金碧輝煌,還將它的蒼勁與古樸襯得更勝一籌。滿街的青石路面,一溜的青磚灰瓦,一排排明清磚木結(jié)構(gòu),一個個烙有歷史印跡的石雕木刻,讓這些依街而立的建筑古色古香,盡顯北方古城韻味。家家戶戶炊煙起,我仿佛看到千年古城的飲食傳承。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留戀美景,奈何五臟廟敲鑼打鼓,要進(jìn)供了。一推家門,廚房里熱熱鬧鬧,撒上面粉的案板上,面團(tuán)在婆婆的掌下慢慢變得如凝脂、似玉肌。面團(tuán)醒上十分鐘,婆婆就拿出那根神奇的搟面杖搟起來。火光映著她慈祥的臉,鍋里的水不一會就“哧哧”地響。搟得更起勁了,案板發(fā)出吱吱的有節(jié)奏的聲音,婆婆的手也有節(jié)奏地挪動著:一會兒撒面粉,一會兒搟面杖把面皮卷住再搟。那根搟面杖忽而上,忽而下,忽而左,忽而右,婆婆用得靈活自如,仿佛那根搟面杖是有魔力的。
聽婆婆說,她剛嫁進(jìn)門的時候,最怕老家來客人。她是家里的小女,一直都是哥哥姐姐做飯,真是沒搟過幾次面,而且她從小生的瘦弱,若是來客人,搟上七八個人的面,她得休息好半天,但也就是這樣,歲月的洗禮,日子的磨礪,如今的她,已然是搟面的一把好手。當(dāng)然,這也離不開她從娘家?guī)淼倪@支趁手的搟面杖。
慢慢的,孩子長大了,也要學(xué)和面搟面。我也發(fā)現(xiàn),自己家里搟的面條,和外面買來的絕對不一樣,和隨便和好就切出來的也不一樣。真正好吃的面一定是耐心的揉到家,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付出了勞動,吃到嘴里,舒到心里,才是真正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