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前后,除了拜謁先人,郊游踏青,孩子最喜歡的可能就是“種瓜點豆了”!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陽光明媚,新綠蔥蔥,嬌蕊爭芳,春和景明。借著好春景,孩子嚷嚷著要當一回“農夫”,我們扛著九齒釘耙,翻開了長輩家院前的新泥,清明節(jié)前就撒下了菜種子,清明節(jié)剛一過,它們竟然都冒出了密密的小苗,孩子興奮的舒苗,澆水,好不歡樂……
想到自己兒時,對種菜也是頗有興趣,小時候住大院的時候倒是也玩過。種過好幾種蔬菜,因為我和小伙伴們都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大部分都被我們養(yǎng)死了。記得那時家里土豆發(fā)了芽,媽媽打發(fā)給我一個,切成塊,就埋進土里,這就沒完沒了地出芽開花,后來簡直成了災害,怎么挖也挖不干凈。小伙伴們想把它們統統清掉改種別的,竟是總有漏網之魚,隔一陣子又見它們耀武揚威地開出紫色小花來。種土豆要謹慎啊,請神容易送神難,再也沒有回頭路。還有就是小時候種南瓜,葉子大片大片地枯死,又是找爐灰又是噴藥,最后忙活了幾個月,只結出來兩只小小的南瓜,樣子挺好看,捧著高高興興的拿回家送給媽媽,吃了兩頓別有風味的南瓜煎餅?,F在回憶當時付出的努力和成本,這南瓜簡直貴出天際去了,比什么有機菜都貴吧,但這些兒時的回憶也是多少錢都換不來的了。
“來,我們再種幾顆豌豆!這是泡好的種子,埋好了我們去找搭架子用的竹竿……”午后的陽光暖暖的曬在身上,黃發(fā)垂髫怡然自樂的場景可能就是家的意義。突發(fā)奇想,為什么中國人喜歡種植,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深厚的農耕文化,“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田園將蕪胡不歸”。撒下種子,生根的地方,可能就是家,生根的地方有我們抹不去的記憶,越是久遠的可能越美好,正是因為有點滴美好,我們對未來充滿向往,在泥土中,在逆境中,在困難中茁壯成長!萬物生長,惠風和暢,是清明的慷慨!懵懂初醒,春發(fā)幾枝,是孩子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