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歷一頁頁悄然翻過,不知不覺間,外公已離開我們整整三年。三周年祭拜,我又回到外公曾居住的小院,思緒如潮,他那佝僂卻又透著堅韌挺拔的背影、那布滿老繭卻總能給予家人溫暖的雙手,以及他用一生詮釋的 “要強” 與 “堅毅”,一一浮現(xiàn)眼前。
聽母親講述,在那個食不果腹的艱難歲月,饑餓猶如一張無形且密不透風(fēng)的大網(wǎng),無情地籠罩著每一個人。然而,外公的子女們,卻從未感受過挨餓的滋味。這背后,是外公拼盡全力、默默付出的結(jié)果。從8歲起,他便赤著雙腳,穿梭于田埂之間,幫別人家 “點豆豆”—— 仔仔細細地將豆種一顆顆播進土里。毒辣的烈日無情地曬得他皮膚黝黑,粗糙的土地磨得他腳底血泡叢生,可他從未喊過一聲苦累。傍晚時分,領(lǐng)到那少得可憐的報酬,無論是半瓢玉米,還是一升小米,他都會小心翼翼地收好,滿心歡喜地帶回家分給家人,而自己卻常常僅靠啃幾口硬邦邦的雜糧餅來勉強充饑。母親回憶說,小時候常見外公天還未亮就出門勞作,直到天黑透了才疲憊歸來,身上的衣服永遠沾滿泥土,可他的眼神里,始終閃爍著一股不服輸?shù)墓饷ⅰ?/p>
命運的考驗總是來得猝不及防。在母親5歲時,外婆便永遠地離開了這個家。家里的頂梁柱轟然倒下一根,六個年幼的孩子尚在嗷嗷待哺,所有的重擔(dān),如泰山般一下子全壓在了外公一人的肩頭。我難以想象那些艱難的日子,外公究竟是怎樣熬過來的。白天,他在田間辛勤勞作,種莊稼、割野草,揮灑著無盡的汗水,只為換來一家人的口糧;夜晚,當(dāng)孩子們都已進入夢鄉(xiāng),他還得為孩子們縫補衣服、燒水洗漱,直至孩子們睡熟后,他才會把那雙滿是 “血口子” 且布滿老繭的手湊近煤油燈烘烤,同時還要盤算著第二天的生計。有一年,大姨不知因何緣故,突然直不起腰,無法走路(或許是因為年紀太小,繁重的活計壓垮了她)。在那個交通極為不便的年代,外公背著大姨翻山越嶺,步行幾十公里去搭車,輾轉(zhuǎn)前往延安的醫(yī)院就醫(yī)。最終大姨雖能下地正常行走,卻因年幼落下病根,小小年紀就駝了背。有人勸外公:“別這么拼命了,日子湊合過得去就行?!?可外公總是堅定地搖搖頭,說道:“我是孩子們的爹,再難,也得讓他們好好活著,好好長大?!?/p>
外公的要強,早已深深烙印在骨子里。哪怕后來生活漸漸有了起色,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他也從未停下勞作的腳步。家里的菜園子,在他的精心打理下,井井有條,每次都能收獲新鮮的蔬菜;院子里的果樹,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年年都碩果累累。直至晚年,他的腿腳不再靈便,卻依舊堅持自己掃地、做飯,不愿給子女增添絲毫麻煩。有一次,他不慎摔了一跤,膝蓋腫得老高,子女們紛紛勸他安心休養(yǎng),可他僅僅躺了兩天,就拄著拐杖,艱難地慢慢挪下床,嘴里念叨著 “在家待著渾身不自在”,執(zhí)意要去菜園子里看看菜長得如何。
如今,外公已離去三年,但他留下的那些記憶,卻如同陳釀的美酒,歷久彌香,從未褪色。外公的一生,雖沒有驚天動地的偉大壯舉,卻用平凡而又執(zhí)著的堅守,書寫了世間最偉大的父愛篇章。他的要強,是面對苦難時絕不低頭的無畏勇氣;他的堅毅,是扛起責(zé)任后永不放棄的擔(dān)當(dāng)精神。這股精神力量,宛如一盞熠熠生輝的明燈,始終照亮著我們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