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區(qū)門口釘鞋的師傅,身材矮小,背上有個羅鍋,人群中極不顯眼,可他工作的時候,專注的樣子總是讓人難以忘懷。
我經(jīng)常來這里釘鞋,記得第一次來的時候,帶著備用鞋釘,問他:“釘下多少錢?”。他說:“兩元?!蔽野研舆f給他,他就開始忙活。先是把壞掉的鞋釘拔出來,然后把鞋跟那里磨平,把新的鞋釘塞進去釘好,空余的地方塞點木屑進去,整個流程一氣呵成。釘完后,他看我的鞋跟因為磨損,周邊顏色不均,就又涂抹了點502,往上面撒了些塵土,晾干以后開始打磨,一下子鞋跟也變得嶄新沒有劃痕。一只完了又一只,工序重復一遍,仿佛開始一般。然后他笑著把鞋遞給我,問:“滿意嗎”?我點頭如搗蒜,連連說:“非常滿意,謝謝師傅”。
2元錢,他足足修了20分鐘,認真而用心,好像他修的不是鞋子,而是一件工藝品,而他也不是社會最底層的修鞋匠,而是一個藝術大師。給他轉錢的時候,發(fā)現(xiàn)他的微信名字叫做工匠精神,他的一生正如他的微信名一樣,“甘為人民俯身砍柴”,用自己的苦和累,給人們大大節(jié)約了成本。這些年,我們總在談大國工匠,談匠人之心,談品質之作,談傳承和奉獻。而我們在談這些精神的時候在談什么?我想這個普通而平凡的修鞋師傅給了我答案。
從那以后,每次修鞋,換拉鏈什么的我都會去找他。每一次,他都無比認真。去的次數(shù)多了,偶爾我也與他閑聊幾句。我說手藝人真厲害,他說有啥手藝,沒本事的人才修鞋。我笑著笑著他也就干完了活。在世俗的眼里,這確實是最低等的活計了吧,每天都要與鞋子為伍,摸得是錘子釘子、膠皮底??墒?,干一行,愛一行,他們在小小的鞋子里,也擁有了屬于自己的人生。師傅是四川人,老婆孩子也都在這邊,雖然辛苦,也還算過得如意。
他是城市里被忽視的人,在沒有需要的時候,永遠不會被想起。他在自己的小攤位上,借著路燈的光,借著橋底避風遮雨,也借著橋底的陰涼,一日又一日,做著普通的工作,普通的業(yè)績,他們默默無聞,波瀾不驚,靠技術吃飯,靠口碑生存,他在生存與生活中較量,書寫著普通勞動者的的敬業(yè)和專注。
致敬這個最普通的勞動者,他扎根在人們最需要的地方,甘做“砍柴之人”,持有一種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值得我們每個人認可和尊敬。